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方面,随投放用药种类及数量的增多,致病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是越来越强。而研制抗菌药的速度,明显要滞后于耐药性产生的速度。而且,现阶段市场上禽产品出口的质量要求是越来越高,药物残留标准的监测同样控制的较严。如此,很大程度上,决定着“药物防治大肠杆菌病”的落后。今后此病的防治,应着力向如下几点靠拢:
4.1 微生态制剂防治
研究证实:在鸡群消化道、呼吸道、生殖道等处黏膜分布着致密的菌群,这些菌群是抵御外来致病菌侵蚀的天然屏障。微生态制剂的使用,对有益菌群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,对致病菌群而言则起到“打击”的作用,将其成为劣势菌,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。由此,今后微生态制剂的使用,在防治此病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4.2 净化鸡场环境防治
多年以来,致病菌抗药性的增强,单纯“药防”是越来越被动。适应市场“绿色”食品发展需求,确保养殖户主利益最大化,防治此病由“药控”向“环境控制”,有其现实的必要性。而且,作为重要的条件性疾病,通过环境净化,切断致病菌传播途径,消除此病诱因,能更好地防控此病发生。实现鸡场环境向标准化过渡,科学选址,合理布局,标注规划,确保生产合理有序。严格消毒管理,加强通风,安装换气扇,清洁鸡舍,冬季保暖,夏季防暑,制定严格的卫生消毒程序。力求通过各方努力,达到净化鸡场,防控此病的目的。
4.3 科学规范合理药防施治
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方面,抗生素仍然为重要的防治武器。但是,避免耐药性的产生,科学规范合理药防施治,是极为重要和现实的。由此,用药施治期间,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:查明病因,正确诊断,及早用药,对症施治;准确把握剂量,合理用药规程,根据施药标准用药;选择给药途径,切合抗生素自身属性,病情的轻重缓急,综合考虑耐药性、配伍禁忌等问题,确保投药的科学合理。
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,需花费额外的医用成本,增加养殖成本的输出。由此,提前药防,通过饮水中长期投喂水质净化剂水勿忧杀灭饮水中的大肠杆菌,达到防控感染、降低病死率的目的。
4.4 治疗措施
合理规范用药防控,能有效增强鸡群抗病体质,提升鸡群饲料转化率,降低此病感染后病死率。另一方面,经药物防控此病,同样能改善蛋鸡产蛋品质,降低此病垂直感染的概率。黄霉素,按5%~8%的比例混饲;新肥素220,按30%~70%的比例混饲;金霉素,按50%~80%的比例混饲;杆菌肽锌,按50%~100%的比例混饮;粘杆菌素在饮水中,加20~60mg/kg混饮。雏鸡防控此病,用丁胺卡那注射液,每次每只2000单位,肌肉注射,适用于进雏第一天,防控效果较好。
对于久治不愈的鸡可试选中药有:黄芩、大青叶、蒲公英、马齿苋、白头翁各 30 g,柴胡 15g,茵陈、白术、地榆、茯苓、神曲各 20 g,水煎两次,取汁待温放入鸡群中自饮或拌入饲料中饲喂,1 剂可供 100 只鸡服用,连用 3d,病重鸡可灌服 100 ml左右。用此方法预防和治疗蛋鸡和肉鸡,能有效地控制大肠杆菌病。